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此话用在大国工匠和职业教育上一点也不为过——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使得“职业教育要培养大国工匠”的理想在“宁可上三本,也不去职高”的现实中显得十分尴尬。
全国人大代表甘善泽是广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从教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职教学生距离大国工匠有多远。
近年来,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不断加大,学生资助政策覆盖职业教育的各个阶段。同时,针对职业学校能力建设、教师素质提升,中央财政也设立了专门的资金政策支持。
“但是,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工人,不是一个光宗耀祖的职业。”甘善泽告诉记者,在学校,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混个文凭”的念头。
甘善泽认为,培养大国工匠,离不开综合素质的提升,需要有一种文化传承,还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应该更加重视职业学校的文学、音乐等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熏陶作用。
他认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学校规划应该注重布局,要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结合。
“现在每个县都设立职教中心的做法我并不看好。”甘善泽说,选择大城市的职业学校就读是一种趋势,毕业后也更容易留下来就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毕业生一多半都会留在南宁,剩下的基本流向广东、深圳等大城市。”
甘善泽介绍,由于靠近东盟地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泰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十分热门。数控机床专业更是与富士康合作,设立“定制班”,毕业后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富士康南宁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