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高校改名都较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审核后都会予以同意,但泸州医学院经教育部同意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后,却遭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海内外老校友的反对,其认为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与华西医学中心前身“四川医学院”撞名,侵犯了母校权益,日前四川大学已正式向教育部提起行政复议。(6月16日 《南方都市报》)
这桩因大学更名引发的公案,乍看之下,四川大学似是受了憋屈,为捍卫校“格”不得已主动出击。可看罢前因后果,方知川大的盛怒,主要源于一些已毕业的“四川医学院”时期的校友,对于泸州那边改名后给自己行医执业认证时可能造成的麻烦和混乱表示强烈不满。
老校友在学历认证时的烦恼,在“四川医学院”于1985年升格改名为“华西医科大学”之后就已发生。基于校名更迭因素带来更多闹心的警惕,群起反对而将泸州医学院改名视为不远将来的威胁,可以理解。然而,以一己之不便,便将矛头对准泸州医学院改名本身,也未免有失公允。平心而论,为何只许“四川医学院”升级为 “华西医科大学”,就不许泸州医学院申请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呢?冲突背后反映出的真问题令人深思。
近6年来,我国已经有472所大学更名。各高校纷纷“辞”旧名而后快,迎新名乐此不彼。“学院”变成“大学”,再不济就去掉“农业”“纺织”加上“科技”“理工”等加以修饰,总之都绞尽脑汁在学校名称的改头换面上下功夫。
校名就是名片,取个易传播、有特色、够综合的名字一定程度上的确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辨识度,但它的作用也仅止于此。高校品牌的沉淀、历史底蕴的积累、人文学术风气的淳厚,这些都与校名是否光鲜靓丽无关。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只有摒弃浮躁的功利心态,守得住象牙塔的清寒,在出世入世之间保持一定超脱,才能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大学品格,才能像西南联大那样虽只存在了不到九年却留下让数代人神往弦歌不辍的记忆,才能如麻省理工学院一般先后有8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那里学习或工作,可低调朴实的校名却154年始终如一。
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一味放大校名本身的作用,把改校名作为一项工作来抓,甚至成立专门的“更名工作领导小组”,热衷缘木求鱼,走向了面子工程的泥沼。大学“面子”是有了,“里子”则在吵嚷喧嚣改名易辙中少有人问津。
从这个角度而言,四川大学和泸州医学院都是大学改名“流行病”的受害者。二者的纠纷,宛如一支切片,让高歌猛进的大学更名热潮下埋藏的病灶逐渐显性化,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当有所警醒,以大学精神的切问反躬自省,厘清“校名”与“校格”的关系,多给校园人文学术精神培培土,少在校名更替上“翻烙饼”。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背后 问题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 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 甘肃轨道 甘肃技校 甘肃职校 甘肃培训 兰州地铁 兰州技校 兰州职校 兰州培训 兰州铁道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甘肃地铁专业 兰州铁路轨道 兰州铁路乘务 兰州轨道交通 兰州乘务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