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去某市参加国学经典诵读培训,培训期间,到该市一所重点高中观看了一场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精彩的演出,让经典文化“活”了起来,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让人们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就在我激动的心情还没平静下来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煞风景的事:
演出结束,学校给演员合影,为了让学生表情自然、高兴些,在照相时,该校一女领导问学生:“同学们最喜欢啥呀?”学生心领神会,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钱!”随着话音落地,闪光灯一亮,合影完毕。
学校开设经典诵读这门校本课程,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校学生刚刚才在台上高声朗诵《论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也朗诵了《弟子规》,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先贤的这些经典,讲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告诉学生在人生中要坚守道义,要慷慨给予,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自己清白的人格,与人和睦相处。
很可惜,刚下台,领导又向孩子灌输起“向钱看”的思想来,让两种道德观念在孩子的内心激烈地冲突起来。学生演出时体验到的正能量,就被这一句看似无意的话给“中和”了。
其实,很多字词读起来嘴形都能自然地呈微笑状,如“茄子”。就是照相时让学生喊“钱”字也无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引导,如问学生:“买东西时,需要什么呀?”如此,用感情色彩浓烈的“最喜欢”来引导学生说出“钱”字来,实在有些不妥。
笔者不是小题大做,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它折射出当下教育者在施教时的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很多老师或领导,课上讲一套、课下讲一套;台上讲一套,台下讲一套。在正规的教育场合,通过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往往被在非正规教育场所有意无意的言行给抵消了。当下,说孩子不好教,学校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跟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无关系。
校园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学生面前,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三思后行,谨言慎行。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在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时,曾感慨地说过:“如果学校的常数是‘1’的话,家庭、社会的常数也各应该是‘1’,1+1+1需要产生的是一个‘合力’,究竟等于多少,要靠大家的努力,当然学校要负主要责任,然而这三方面力量的总和不应是个分力,更不该相互抵消,产生零的答数。”改变社会环境虽需要系统工程,但我们至少能让学校这块教育圣地充溢着满满正能量。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别“自相残杀”,要让学校的教育力永远保持着“1”这个常数,进而带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不断好转。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学校教育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甘肃轨道|甘肃技校|甘肃职校|甘肃培训|兰州地铁|兰州技校|兰州职校|兰州培训|兰州铁道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甘肃地铁专业|兰州铁路 轨道|兰州铁路乘务|兰州轨道交通|兰州乘务专业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兰州高铁学校|高薪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