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称评定中,把“讲好课”作为首要条件,取消了“发表两篇论文”的硬指标,将日常教学表现纳入评价标准,强调教师教书育人本位。
教师职称评聘,本是为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然而,这些年的职称评聘却受到很多教师乃至舆论的诟病。除了“僧多粥少”,教师很难评上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有失科学和公允,导致职称评聘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工作效果,难以发挥其积极的激励功能,让教师的行为方式与专业成长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具体到职称评定的指标上,论文就是其中的一个硬性要求,这使得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写论文上。教师通过写论文,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中,把论文发表与评职称挂钩,而且过分夸大论文在职称评聘中的量标与作用,让“论文”涂上了功利色彩。一些教师常常犯愁于写论文、发论文,个别教师为了评职称不惜弄虚作假,论文写作中的剽窃抄袭现象也并不少见。
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教师,要“在其位谋其事”,更要“在其位谋其本”,其“事”在教学,其“本”在课堂。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在课堂上的表现,应该成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主要指标。然而,唯“论文是从”的导向却使教师不能潜心于课堂教学,这既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真正提高,又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水平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基本功作为支撑,而且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长期躬耕与坚守。一节好课的背后,既有对教材的反复钻研与对知识点的重新构建,又有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育细节的精心设计;既有对每一个学生知识基础、个性特长的深度了解,又有自身持续不断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日积月累。
河南此次职称评审改革,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经历和工作实绩,取消了多年以来一直规定的两篇论文的硬指标。这种理性回归,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不仅能够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教育教学上,而且对于激励广大教师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职称改革中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强调什么、淡化什么,应该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坚持让职称制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这不应有丝毫的含糊。河南职称评聘拿“论文”开刀,其实只是为全面职称评聘改革发出了一种信号。通过职称评聘改革如何建立一种教师能进能出、职称能高能低的系统评聘机制,则是职称评聘功能改进的方向与着力点。唯有如此,职称评聘才能激活教师的内生力和潜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源。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导向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甘肃轨道|甘肃技校|甘肃职校|甘肃培训|兰州地铁|兰州技校|兰州职校|兰州培训|兰州铁道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甘肃地铁专业|兰州铁路 轨道|兰州铁路乘务|兰州轨道交通|兰州乘务专业学校|兰州高铁专业学校|兰州高铁学校|高薪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