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娃的上学路。
康康,云南鲁甸县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不能熟练使用电脑,不会用支付宝,却为了帮助家乡父老致富,开起了微店,做起了电商。这一切源于2014年8月的那一场地震。
从抗震指挥部的志愿者,到组建公益助学团队,再建立“鲁甸灾区爱心花椒认购群”开始做花椒,康康老师想为花椒找一个出路,帮家乡父老致富,为留守儿童留住爸爸妈妈。
家乡没了留下一棵樱桃树
在云南鲁甸的山区,接近90度的斜坡上种着满满的花椒,这是当地人一年的生机、是“生命之树”。
康康,是云南鲁甸县茨院中学的一名普通乡村女教师。从小与花椒为伴,但她从未想到,自己多年后的命运会紧紧跟它绑在一起。
2014年8月3日,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一场地震发生在云南鲁甸。“我的家乡成了一片废墟。震后第三天,我想要去找一下我的家,但在废墟上我完全找不到。这时,我看到了一棵樱桃树。全村,只留下了我们家这棵樱桃树。”康康回忆,回家的时候,看到自己家的那个场景,她内心触动很大。
康康当下决定,为村民和家乡做些什么,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她到了8·03抗震指挥部,跟着当地朋友和志愿者一起做饭。在这过程中,认识了一位来自贵州的李老师,已经60岁的她挎着个黑包,跟着浩浩荡荡的志愿者队伍忙前忙后,顾不上休息。
在李老师身上,康康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她认为,自己也可以像她那样做。考虑到自己的本职工作,思想品德老师,在云南省团委的支持下,康康与学校其他四位老师组建了“鲁甸能量源公益志愿团队”。
五位老师开始穿梭于鲁甸县一些偏远学校,在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同时,也为学校连接了一些资源。“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更是一种责任。”在没有技术、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大家都在坚持着。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家甚至提出自己出钱来继续。
但随着救灾的持续进行,救济物资和公益开始撤出,康康开始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我们也应该撤出吗?”大家不断问自己。
就在这时,湖南卫视《变形计》剧组到当地拍摄鲁甸县八宝小学。康康直言,这个影片对她来说是个转折点。首先,这是第一次有媒体关注到她的家乡,一个几十年不变的小地方。第二,在这部纪录片之前,虽然几位老师穿梭于各个学校,但得不到大家理解,包括自己的亲人。但片子播出后,大家看得热泪盈眶,家人和老公开始认同他们所做的事。
“我也才意识到,努力和付出是有价值的。我们的家乡,我们不爱谁来爱。我愿意做那个付出的人。”康康说。
□行动
公益助学转阵卖花椒
在公益助学过程中,康康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特别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她发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一年只能和父母在过年的时候相处几天。甚至有孩子说:“我们既盼望父母回来,又不希望他们回来。盼望他们回来是因为一年到头终于可以见一次爸爸妈妈;不希望他们回来,回来两三天,就又要走了……”
康康逐渐清晰,对于家乡来说,留守儿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这里太穷了,“我想如果这些父母在当地就能够解决生计,还何必远走他乡呢?”于是康康老师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花椒。
花椒确实是当地最重要的经济作物,90度的坡上种着花椒,其他能种的地方她全种上了。每到花椒采摘的季节,一些在外面打工的父母都会回到家里采摘花椒,采摘完了之后他们会再次外出打工。然而花椒的利润太低,要想把它推广出去,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收入问题,还是有很多困难。
“谁来做这件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我既没有做技术性的特别高水平的这样一个公益能力,我也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我能做什么?”康康问自己。
而也在这时,他们的五人公益助学团队,没有预兆地解散了,只剩下她一人。虽然很痛心,但康康明白,大家已经尽力了。而她自己还要不要坚持,怎么做公益,康康很迷茫。
到2015年7月份,花椒收获的季节,鲁甸的花椒开始采摘,康康对于推广花椒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我不知道未来会走向哪个方向,但我很清楚,本地的花椒太需要走出去了”。
最终顶着压力,凭着一腔热情,康康还是把事情扛下来了。花椒事业的发端始于“花椒群”的建设。在得知了康康老师想把花椒推出去的想法之后,曾经以志愿者身份到过鲁甸的一些爱心等人,开始建微信群,认购花椒。康康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也不会用淘宝购物,但就这样走上了电商之路。
□困难
小花椒缺乏关注和影响力
虽然微信群在慢慢壮大,由十几个人到上百人,小小的花椒也飞出大山,康康也理顺了从收购到配送的整个流程,但更多的问题也开始展现出来。首先,小花椒缺乏关注和影响力。
“鲁甸也太偏远了,如若不是地震,没有人会知道这样一个地方的存在,它的交通太闭塞,如此困难的交通,限制了小花椒走出去。”康康明白,基于电商的在线销售,让小花椒被更多大城市的人知道,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但是要大批量的生产、运输,以目前的能力,还远远不足。
虽然现在通过媒体和公益人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鲁甸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在做着这样的事情,但是想通过花椒这个途径解决当地贫穷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现在的影响力完全是不够的。
其次,缺乏人才,康康想找更多的大学生来做这些事。但是在这样一个刚刚起步的事业中,很难给大学生承诺出什么,大学生
需要养活自己甚至家人,本地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寥寥学生,又极少有愿意再回到那个贫穷的地方的。而对于康康来说,“我不能给他任何一个承诺,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它能走多大走多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给他这样一个回报。”
康康坦言,做小花椒的第三个困难,“来自于我的内心”,这也可能是目前最大的挑战。小花椒倾注了康康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希望它能有一个好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花椒群里的朋友们每天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主意和鼓励。但是除了要面对群里面的鼓励,康康还需要面对群外面现实中的所有困难。
在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朋友们的鼓励,康康都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而实际上内心却有过无数的纠结和煎熬,“一方面是现实的艰难和挫折,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于群里朋友们精神上面的鼓励,朋友们的每一句鼓励,我在电话这头都是热泪盈眶。”
□未来
召唤留守儿童父母回家
去年12月份的时候,花椒已经卖出去400多斤,也走进了北京、上海、广州、河南、河北。但花椒的需求量有限,康康没有资金大批量囤货,在微信群朋友的鼓励下,康康开始推出其他农产品。她瞄准了当地的另一个特产——丑苹果,一种味道清甜却“长相丑陋”的苹果。
意料之外,“丑苹果”给康康的店铺带来了一线生机,经营又开始好转。苹果季节结束后,又增加了天麻。为了保证天麻品质,她从家开车到离鲁甸县城170多公里的天麻产地考察。“我要把鲁甸当地最好的产品推出去。”康康说,购买苹果、天麻后这些人会被邀请进花椒群,康康会把爱心花椒的故事讲一遍,不少人买苹果的同时也会买花椒。
但农村日常销售花椒价格很不稳定,前两三年曾经低到15~25元一斤,高的时候三四十元,这两年高一些,今年是最高的,可以卖到55元,但波动很大。如果能自己把握销售渠道,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合理的价格,对农民来说自然是获益的。“而且我们发现花椒籽油、花椒杆,这些可能比花椒本身更有价值,但老百姓不知道,都扔掉了。”康康把开发这些产品列在了之后几年的计划里面。
新的一年开始,康康的爱心花椒店也在做新的尝试。“我们的爱心花椒微信群里有做公益的、做媒体的、做企业的,原来是大家零散的支持,最近我们正在讨论更详细的计划,2016年团队的工作会更规范化和有计划性。”康康说。
康康认为,灾区要想发展起来,你给它捐赠多少物资,捐赠多少款项,它永远是输血式的,如果能带着本地青年和老百姓们把东西卖出去,这本身是一个劳动过程,也是一个自力更生的过程,鲁甸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也才会回来。
康康也正在申请基金会方面的支持。去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香港乐施会三家基金会走进鲁甸,旨在支持本地的公益机构发展,康康努力向基金会提出申请。接下来不久,会有几家基金会来考察项目。
如果有了项目支持,康康希望可以培训鲁甸的返乡青年,把鲁甸本地好的农产品推出来。对于团队定位,康康说:“我们会一直坚持公益属性,未来可能会走社会企业的方向,毕竟花椒始终是一个产品,要符合市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