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老玩意儿”走进北京中小学 校园传统文化受捧

发布时间:2016-03-11 03:02:42

浏览量:

分享到:

八一学校学生的皮影作品。学校供图

非遗大师手把手教孩子们粘手猴。袁艺摄

学生们做起绢塑工艺品,当起绢塑讲解员。学校供图

非遗大师定期到学校指导学生排练地秧歌。学校供图

 做皮影、粘毛猴、扭地秧歌、跳竹竿舞、锅子打鼓……这些传统的“老玩意儿”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学生的课堂中。与此同时,在近 几年的特长生考试里,“特长”也越来越青睐传统文化,毛猴制作、面塑、阮、箜篌等都进入特长范畴,除了洋气的西洋乐,还有厚重中国味儿的传统工艺。如今, 非遗项目也因其新颖、有趣,容易被儿童接受,逐渐成为许多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的范本。许多中小学校纷纷邀请非遗大师名家走进校园,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 的魅力。

 A八一学校校园皮影做出现代味道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 戏”、“纸影戏”等。老一辈人还留存着儿时看皮影戏的美好回忆,一块白色的幕布后面,一场西游记,一场霸王别姬都看得如痴如醉。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皮 影渐渐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们就有一门传承文化的课程——皮影课。老师谭微凭借自己的爱好和过去老校工的指导,一直在研究皮 影及其制作,并在高中和初中生中开设了专门的课程。

 在谭微的课上,皮影的学习先从欣赏开始。她先是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皮影戏的片段, 通过学生们的欣赏培养对皮影的兴趣。学生们要了解皮影戏的艺术特色、表演形式、历史文化,以及制作工艺等丰富的内容。除了了解,剩下的便是亲自动手制作。 在课堂上制作皮影在材料的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各种皮制品造价较为昂贵,因此,谭微一般只能用白色或黑色卡纸代替,虽然不如皮制品结实,在透明度上也 差了一些,但较为经济实用。制作完成的皮影还需要进行塑封,基本可以达到与传统皮影差不多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这门课从2004年 开设,老师和学生都总结出一些不错的学习方式。上完赏析课后,就是制作皮影及进行表演的过程。学生们6到8个人分为一组,进行设计分组。同学们要确定一个 剧本,再确定人物形象,还要选出导演、美术设计等人选。小组成员要根据剧本设计人物形象,比如画《西游记》等。学生们要先画出草稿,交由美术设计的同学进 行修改,确定好了形象,再用卡纸或者胶片进行制作。

 学生们在课堂上制作皮影,也需要格外细致。设计的底稿图案完成之后,要把它转移 到卡纸上。学生们还要设定画面黑白关系,双线处理轮廓,注意线条的连接性。对于镂刻,学生们此前都有剪纸课的基础,学习了阳刻和阴刻,但是,还是容易出现 断裂的情况。内部图案刻完之后,再用剪刀把外轮廓剪下来,这样,皮影的初步造型就完成了。谭微说,学生们还需要对皮影进行上色,涂植物油,晾干。再把各部 分连缀起来,装上木棍支撑头和双手,因此,整个过程并不简单。有趣的是,很多学生除了创作传统人物,还制作了海绵宝宝等卡通、漫画人物的皮影,令传统文化 有了现代的味道。

 B灯市口小学制作动感十足的小毛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不少学校都借新学期开学典礼的契机,倡导传统文化。

 上 午9点半,灯市口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兴奋地领到了制作毛猴的主要材料:蝉蜕和毛茸茸的辛夷,也就是玉兰花骨朵儿。毛猴非遗传承人邱贻生耐心地讲解着主 要的制作步骤,“毛猴是没有眼睛的,它的眼睛其实就在大家的心里面,因此做毛猴一定要以神取胜……”然后他再手把手地指导孩子们制作一只毛猴。

 一 班的张译尹同学小心地把蝉蜕粘在辛夷上,看到毛猴的头、身躯、四肢在她的手中逐渐成形,她非常高兴,“我以前见过毛猴,可是第一次知道毛猴原来是这样做出 来的,太有意思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动手活动。”其他同学也在邱老师指导下做出了游泳、跑步、跳舞、爬山等姿态各异的小毛猴。

 除了 毛猴的制作,十几位非遗传承人还带来了剪风筝、绘制京剧脸谱、数来宝快板、景泰蓝、意拳等各具特色的“绝活”,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在灯小风雨操场,孩子们 正在认真上《意拳》,“双脚平分与肩同宽,腰背挺直,双手放松,想象春风吹来……”意拳大师姚承光教孩子们《意拳》中的基本功和桩法。

 据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介绍,“开学第一课”邀请各领域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就是要让学生对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技艺等有初步了解。从这学期开始资源带将每周请一位非遗文化课程专家进校开讲,让孩子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到体验者,逐步成为爱好者,最终成为传承者。

 记者了解到,3月4日,“非遗进校园,一周一传承”活动已正式开始,第一期活动在礼士校区活动厅进行,金·马派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吕铁智老师给全体一年级小同学讲述了风筝的由来。

 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古时候人们管风筝叫纸鸢。吕老师拿着漂亮的风筝为小同学们耐心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风筝,还简单介绍了制作风筝的方法。同时,也讲述了故宫收藏的三个金·马派风筝及其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更激发了对传统风筝的兴趣。

 C景山学校表演竹竿舞整齐划一

 作为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区之一,东城区的学校自然对于非遗文化非常重视,比如景山学校,就开设了竹竿舞、葫芦丝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艺术修养。

 据介绍,竹竿舞又称竹杠舞,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

 在景山学校北校区,学校为七八年级学生开设了校本课程竹竿舞。老师介绍,“同学们通过在分分合合的竹竿间灵活跳跃、欢快舞蹈,既能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感,还能发展弹跳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节奏的韵律感,培养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

 与此同时,北校区七年级还开设了校本课程葫芦丝吹奏,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能够单独表演。感受葫芦丝古朴、柔美、典雅的音色,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兴趣特长。

 据 悉,校本课程竹竿舞和葫芦丝都是学校民族课程的一部分,同学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在北京国际中学生“民生银行杯” 男子排球邀请赛开幕式,在景山学校建校55周年的庆祝大会等重大活动中,学生们的竹竿舞、葫芦丝表演都受到来宾的广泛赞誉。

 D十二中洋桥学校学生化身绢塑讲解员

 绢 塑、绢花、绒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听说过吗?十二中洋桥学校的学生们不仅听过,而且这些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去年学校还与非遗大师滑树林先生在校园 内创办了一家非遗博物馆,这也是北京市第一座校园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展出北京绢人、北京绢花、北京绒鸟三项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景泰蓝、宫灯制作、 面人等其他非遗项目。

 据悉,绢人也称绢塑,以北京制作为优,京味浓郁,故称为“北京绢人”。北京绢人是传统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工艺特点是作品全部为手工制作,原材料选用上等蚕丝织物,工艺为软变型、即绢塑工艺。

 十二中洋桥学校艺术专项组组长李玲玲介绍,多年前北京绢人厂在学校建厂,依靠这个得天独厚的机会,学校开办了绢塑工艺实践小组。为了弘扬绢塑这种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9月学校特开设了此门课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

 “主 要让学生了解绢塑艺术的历史、题材、工艺等,尝试运用绢塑工艺中独特的技法,如‘赛绣’、‘掐丝’等制作平面小物件。到制作半立体浮雕工艺品,再到整体绢 人的制作。在此过程中,我们会继承创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卡通题材造型,推陈出新的制作出美观实用的现代绢塑工艺品。”李玲玲说。

 去 年,北京市第一家校园非遗博物馆——绢塑博物馆就落户在十二中洋桥学校,著名非遗大师滑树林为同学们介绍北京绢人艺术,让同学们了解绢塑的历史、题材、工 艺等基本内容。学校还培养了一批批“小小绢塑讲解员”,这些身着汉服的可爱学生为来宾们讲解绢人的起源、传承、题材、制作工艺等内容,每一次都受到来宾们 的良好赞誉。

 记者了解到,目前绢花课程主要在小学生中开展,因为绢人工艺比较复杂,并且有较高的制作难度,则在初中阶段开设。因为是一门从未接触过的课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比较大,老师第一节课即带他们去绢塑博物馆参观各种绢花和绢人的样子,直观性很强。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学校还进行了相关创新,设计了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小物品。比如为了结合工艺品的美观与实用,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又制作了立体绢塑造型孙悟空笔,当同学们将小小的三角形绢纱红领巾系在孙悟空“脖子”上的时候,一款美观实用的绢塑笔就诞生了。

 E朝阳实验小学南校学生扭起小红门地秧歌

 “秧 歌”你也许听说过,但“地秧歌”你清楚吗?其实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中,有两种颇具代表性,一种是绑着高木腿的踩跷表演,俗称“踩高跷”,另一种是在 平地扭演,俗称“地秧歌”,如今人们所称的“秧歌”便多指“地秧歌”。而在北京,说起地秧歌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小红门地秧歌。

 这是北京地区保护最完整的传统秧歌会,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秧歌的情节内容由《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情节发展而来,表现了宋江、武松、鲁智深、孙二娘等英雄人物。

 2011 年,小红门地秧歌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9月15日,在小红门乡政府、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朝阳区实验小学南校(原小红门中心小 学,后并入朝阳实验教学集团)三方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小红门地秧歌正式被引入朝阳区实验小学南校,开启了小红门地秧歌走出本村 的传承发展之路。

 德育老师夏莹莹介绍,刚开始,学校主要是以社团形式开始,从报名的孩子中挑选了16名学生,他们大多来自三四年 级,每名学生承担一个角色,如同交响乐的乐器一般分配,各司其职,每个声部都有区别但又能合在一起。学校还为孩子们请来了“师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 凤岭和他的老伙计们,每天下午四点半无论刮风、下雨、下雪都坚持到学校进行传习活动。

 据悉,地秧歌作为传统技艺,许多动作很难。虽然学生们的技能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但老师都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教,让大家感受到民间艺术口传身授的传承魅力,也看到了非遗大师不畏辛苦、执着传承的精神。用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地秧歌不能在我手里没了。”

 随 着不断尝试与探索,学校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地秧歌发展之道。通过非遗大师的指导与帮助,学校自编了一套以秧歌为基础的艺术体操,并由原来的小社团逐步渲 染,在全体师生中扩散开来,地秧歌操社团也由一扩三。在朝阳区第三届小学生创新性学习成果中,地秧歌操还收获了金奖的佳绩。如今,朝阳区实验小学南校进一 步推进发展,将地秧歌操与课程相结合,并编制了相关课程,即将纳入校本教材。

 F大峪中学西校区百年锅子打鼓校园传承

 在门头沟区,千军台村和庄户村孕育了历代传承四百余年“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京西奇葩“古幡会”。千军台、庄户幡会是山村古庙会的产物,以请神、送神、祭神为主要内容,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都要举行庙会活动,千军台和毗邻的庄户村联村举办幡会。

 如 今,千军台幡会已成为门头沟四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峪中学西校区作为传承学校已经连续3年传承了锅子打鼓项目,还开设了《幡乐飘飘》校本课程。 每个星期古幡锅子打鼓会传承艺人都走进学校对学生进行八锅子蛐蛐和三锅子的训练,学生们对这项技艺已经完全掌握。

 记者了解到,这群 初中生的平均年龄只有13岁,他们是“古幡乐社团”的成员。学校聘请“古幡乐”具有丰富经验的老艺人们作为乐团指导教师,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训练。大峪 中学初中部古幡社团由22名成员组成,全部是初一的学生。从2014年开始,古幡社团便前往千军台和庄户村两地参加幡会表演,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们 每天表演时间长达四个多小时,几十斤的鼓背在身上要走7公里山路,但是,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令他们觉得这项技艺值得学习和传承。

 ■新闻背景

 特长生向传统文化倾斜

 在2015年,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特长生的招收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在各个区出台的特长生政策中,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都纳入了特长生招生,令家长和学生耳目一新。

 例 如,通州区潞河中学在器乐方面招收10名特长生,其中包括琵琶、二胡、竹笛、唢呐、笙等传统民乐。此外,潞河中学还在去年招收了两名书法特长生。海淀区的 中关村中学也招收二胡、竹笛、阮、箜篌等方面的民乐特长生。在海淀区公布的2015年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计划中,还增加了剪纸、面人、传统花鸟画等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项目。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玩意儿 北京 传统文化 甘肃 兰州 技校 技工 中专 大专 职业学校 职业技术 高级技工 甘肃中专 甘肃大专 定向招生 高薪就业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高校“神菜”的“创新”意识值得点赞

兰大若有教师学术造假能否开除?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