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轨道教育 31年
华山教育集团·北方技工

Integrated Education

步入轨道行列 彰显靓丽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互联网+教育”的基因是互联网还是教育?

发布时间:2016-04-30 11:22:38

浏览量:

分享到:


 1在线教育公司和线下机构在做什么

  经过对教育目标、中国教育体系和各种类型的学校的介绍,我们对教育本身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具体讨论市场力量和技术力量在怎么影响教育:所以本小节我们讨论在线教育公司和线下机构在做什么。这方面大家讨论的比较多,如开始所说,我不就具体公司做介绍和点评了——而相信读者也了解,我对中国教育行业内的市场力量还有更高期望,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是的,我还是期望大家不要仅盯着应试而强化,不要仅盯着商业而疯狂。功利一点说,这样蛋糕只会越来越畸形,还会被蛀虫坏掉:我认为基本的商业伦理是,物有所值,才有价值。

  我提供一个新的方法,来观察在线教育和线下机构,在做什么。见下图。

 

  这是一种观察分析工具,我先介绍基本信息,再描述怎么使用。首先底面是基础教育学校中的一切。学生和教学,从一年级到高三,经历三场大考:小升初、中考、高考。具体每个年级学段都有一定特色。而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我们分为五个关键环节:备(备课研究)、讲(讲课教学)、练(练习作业)、测(考试测评)、培(教师专业培训)。这五个环节是教育系统的最为关键的五个节点。而底面的出口,正常的有三大出口,也就是基础教育学生的基本三大类需求或人生方向:高考上大学、出国留学、进职校准备工作;三大方向之外,可能还会有一些小众诉求,包括兴趣、素养和发展等。一个隐藏的出口是退学打工,我没有列入。在“互联网+”时代,有四类不同角色进入基础教育,我把他们划分为教育者、培训服务者、互联网工作者、创新者。

  这是四类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基因,擅长不同的事情,有着不同的价值和矛盾点,做事理念和方法途径都有不同。

  创新者我使用的是虚线,因为在中国教育市场上,我见到的非常非常少。这四类人进入基础教育底面之时,我树立了六个维度的标签集合:教育目标有应试成绩、考级、素养能力、人格发展等;

  大的模式有to B(企业机构)、to C(用户)、to G(政府单位)等;

  用户群体有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所使用的教育实施模式有网校、培训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留学、MOOC、SPOC、O2O与教师到家等;所提供的教育领域有学科辅导培训答疑、托管服务、竞赛类、科学活动类、艺术类、体育类、兴趣类、游学类等;所基于的基础设施功能要素有教材出版、教辅出版、数字出版和内容库(含教学内容、题库等)、营销平台、交易平台、信息化和工具、教育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自适应与个性化教育、教育游戏等。

  这六大维度不同的标签,它们都可以详细拆分,以代表不同的切入角度、价值提供和自身优势等。

  我们用这样一个工具来分析在线教育公司和线下机构:它是一个面向什么样的底面要素、具备什么维度标签集合的什么角色。这样一个固定的表达模式,基本刻画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或线下机构的核心特征。但如果想表达的准确、全面、合理,还是要做大量的准备和调研工作的。

  我不想再举例,针对国内市场,拿几种美股上市公司来描述,拿几种A股上市公司来描述,或者,拿几种风头正劲的创业公司来描述。PR稿件新闻、公司销售人员话术以及公司内教研体系,大家都可以去对照。我并不想显性评价它们。

  我只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把美国教育行业刻画一遍,把中国教育行业刻画一遍,研究一下美国所有机构的标签的交集,和大家重视的部分,对比研究一下中国所有机构的标签的交集,和大家重视的部分——你会发现什么有意思的结果呢?更不要问,这些标签和模式都是谁首创的呢?!

  所以我觉得,中国这个行业里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还需要更多优秀的人进来。为了孩子为了干净的钱其实都可以的。

  2是互联网还是教育——互联网为教育带来什么

  在互联网人开始进入互联网教育行业中,有非常多的创业公司中集中了两类人,这个时候,有一个可能不那么是问题的问题,成为了问题:是互联网、还是教育?是互联网,还是教育,这个问题更多是产品思路的问题、团队融合的问题,以及,按时髦的话,是基因杂交的问题:当然,没有人期望是东风压倒西风的问题,尤其我这种大互联网背景的小白。

  我们先说事。在回答是互联网还是教育之前,我们先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互联网为教育带来什么?带来互联网思维?带来快速迭代?带来数据反馈优化产品?带来炫丽的互联网技术?带来用户增长规模(诉求)?每一个人因其背景,回答这些问题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虽然我们说,互联网思维有非常大的魅力,互联网的速度和规模对资本是有致命吸引力的,事实上互联网的方法论和技术也对教育有极其大的帮助作用;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谨慎。

  泛泛的说,互联网为教育带来的最本质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变化,原来以教室为中心、老师和学生进行一对多的互动的结构,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包括时间、空间、场景、角色职能等等多种维度),而且这种变化会为教育本身带来深刻改变;而互联网技术,我认为最大的影响是带来学习科学的变化,深刻的改变了原来场景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过程——也包括使得大规模实证教育得以深入实施这个的关键点,其次是对于内容、产品和服务的分发能力,互联网技术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所有这一切,教育本身(或者说教育的追求目标本身)没有变,目标和结果,都需要落到我们把互联网进入教育的所追求的意义上,就是让孩子的学习发生作用,让孩子成就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思维和方法论——及其核心,面向用户需求快速反馈和快速响应——固然作用极大,但我认为,即使没有互联网行业积累的存在,想“做好”事情的人,也一样会摸索出类似一套方法论。这里不必要非要举着一杆大旗。

  所以,泛泛的说,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工具方法下的教育,是——教育。也可以简化的说,互联网教育大处是教育,微小处是互联网;互联网教育目标和终结处是教育,过程和路径是互联网改造过的;互联网教育鼓励互联网任意改造自身,只要它还是教育。

  但如果到一个具体的产品形态,可能还是要看定位。这里估计会有不断的争议出现。比如,纯工具类产品,我认为是以互联网为主的,而内容类,是以教育为主的,而各种平台级产品,可能是并重的,但还可以具体看平台类型——对于教学类平台,并重中应该以教育为主,交易或营销类平台,并重中应该以互联网为主,等等。很多人也不一定赞同我的看法;有人认为和老板背景有关系,有人认为和发展阶段有关系,还有人会认为和胜者(剩者)是谁有关系。

  这也是事情魅力所在,“互联网+”需要做团队融合。在这个层面而言,对于创始团队,这是一个管理和文化的问题。这就到了人的层面。

  之前我写过《知识人的管理(企业中层的管理)》一本大总结,我更强调知识人的管理本位,是一种自组织管理,一种泛合伙人制度——但因为我创业经历还不够丰富,所以也不准备给大家建议。只是,如果你面对“是互联网还是教育”这个问题时,涉及到公司管理和文化(颇为激化的)问题的时候,那么我建议你——创始团队到了“再创业”的时候、到了“凤凰涅槃”的时候了!这一点都不夸张。回到初心,发挥你的创造性,祝你好运。

  3他山之石与我们的出息虽然不想和中国的教育行业的市场力量做细致的对比评价,但还是忍不住——我们要介绍一下美国两所新型学校,以做他山之石:好吧,他山之玉。

  先大概说一下背景。在西方教育史上,虽然同班分年级教学在中世纪已经萌芽,后经文艺复兴洗礼,教育本身已有现代的形式,但还是很多样化的,小规模群体的、精英主义的;到工业化大革命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大批量有知识的工人后,以及社会底层力量的不断复苏,教育作为一种普遍的权利和大规模公共基础服务才被发展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现代公立教育体系的来由。作为一种大规模公共“商品”,公立学校可以满足社会基本的要求;比如美国公立教育更加重视思维、习惯和公民素养的教育,以及基本的学科教育。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其弊病同时也逐渐为大家所诟病。首当其冲的,是教师驱动的、分学科、分年级班级的这种标准化“生产”(教育)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数教育模式实施,都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但,这是合理的吗?为什么必须如此呢?人的成长不同、人的多元化、人的个性丰富,都远远不能是一套所谓的教育内容体系和进度可以满足的,很多人说人的培养更像农业模式而不是工业模式,在工业早期我们为了效率和资源有效性,为了推广教育到大众可能必须这么选择,但是到今天,为什么还必须坚守?其次,教育测评虽然对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可使用方有很多不同力量,尤其是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如其使用不当,也对教育的发展有制约作用,西方其实也有人对此不断挑战,更遑论东亚这种考试文化强势的地方——我们更有感受。当然,对于美国的教育自身,尤其是其孩子的学科能力(应该主要针对的是公立教育体系),美国人还是不断有不同声音和反思的——我个人也觉得,其学科教育的效率仍然是有问题的。当然,主流的心理学、教育学,在走出哲学、神学影响,实证转向后,其实也不断的在通过实证方法而改进,提出和解决了很多深化的问题,这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直接动力。

  综合而言,美国今天的创新型学校并不是从天而降的,是一轮又一轮教育创新大潮中新的波浪。而且,本文所介绍的例子——因为我们论题的方向,选择的都是非教育人士发起,都选择了互联网技术、甚至其中一个就是互联网工作者这样的学校。在这个创新过程中,首先提到的就是混合式教育,及被可汗先生重提的精熟学习。精熟学习是布卢姆提出的,就是教育目标分类学最早建立的那个布卢姆。他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一个孩子其实都能掌握好要学的知识,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如果不是固定年级的升级,固定教学进度,孩子其实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好所有应该要学的内容,当然因为人的不同,而路径不同,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有的人这个快有的人那个快。可惜的是——当时限于教育支撑体系的不成熟,如果以精熟学习为基础展开教育,作为一种大规模公共服务会让平均的教育质量降低——所以后来美国的现实发展其实否定了精熟学习这个理论。但可汗先生因为做可汗学院,重新发现,由着MOOC/SPOC及翻转课堂的设计,精熟学习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的路径。因为凭借khan academy的资源和系统机制,不再强制需要年级和统一进度,每个孩子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特性和选择不断去攻下(精熟)每一个知识内容。其次要提到的,是个性化学习和主动学习。在像工业品一样被对待时,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好奇心是被最大伤害了的——我相信每一个做过2~5岁孩子的父母都对孩子这一天性有足够的认识。孩子天生就会学习,就感兴趣——但进入基础教育一年级之后,他们承受车床效用之后,就变得自信丧失、厌烦、迷茫……而个性化学习,以及,把学习的主动权利还给学生的机制,这是另外一个非常大的点,在这些教育创新中。最后要提到的是全人发展。在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需要是综合的、全面的,不是一个磨具产品,而是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知识人,所以教育本身也不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教育要把人的教育、学科的教育和社区发展统筹起来。这就是一个背景介绍。

  第一个要提的学校,是khanlab school——这是一个国内没有太多新闻报道的学校,是可汗先生创立,而且和khan academy不是一个机构的私立学校。下面这个页面,“大致课程设计”信息来自一个同事对可汗先生的交流,而整个页面,有请可汗学院的某同学确认,部分信息来自她的介绍。

 

  可汗先生创建khan academy后,从视频教学内容到基于CommonCore美国基础教育国家标准的训练和测评系统的研发,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翻转学习体系——但即使这样,khan academy在美国公立教育系统中推广的并不是很顺利。后来据说可汗先生自己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考察一串,没有发现一所学校符合他的想法——于是他自己创办了khan lab school。在khan lab school,学生是混龄的,自组织学习的,神奇的是虽然老师学生比例很好,但老师并不讲课。这里学生自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相互帮助,老师参与目标和学习协助,可与传统老师的角色有非常大的差别。他们一天大致的课程是,上午学生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自学;下午有两个环节,首先是讨论课,答疑解答,互相帮助,而且,遇到问题后解决顺序:第一优先级是自己和伙伴,其次是高年龄的哥哥姐姐,最后才是老师;另一个环节是创作课,用项目的方式驱动,项目组要做成果展示。你能想象吗,作为这所学校的工作人员,应该如何驱动学习、干预和引导学生行为?之前提到美国私立学校的圆桌教学法,而在这里又是一个更加不同的形式。当然,这开始或许是极端精英主义的,生源、费用、规模,都有很大异议。走向大规模实践还有很长的路;但教育在发生变化,可汗先生本人想做出一种教育,证明。

  另一个学校是AltSchool,创立人是Google+的负责人。这里最大的特色是个性化教育的探索,所有学生没有年级的概念,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有不同进展——学校配置一个较大的工程师团队,在后面研发个性化教育的工具平台。不讲他们真实世界应用、learningby doing的课程体系,以及社区联系和儿童全人发展的思考实践,在个性化教育和教育目标上,他们是有比较完整的实践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详细研究一下他们的Learning Cycle。AltSchool的网站上有较多已公开的资料,国内也有一些报道。

 

  这是真正有所不同的东西——教育在探索、在实践、在优化的东西。我们的出息呢?成人社会如果已然都这样,大家就不要再喊什么“少年强则中国强”了,不要苛责那些孩子们。鲁迅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远去的呼声其实不远……但已经无声了……

  期望着,新的时代,新的技术,新的背景,新的人,能够改变。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互联网 基因 还是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 轨道运输专业技术工人 甘肃轨道 甘肃技校 甘肃职校 甘肃培训 兰州地铁 兰州技校 兰州职校 兰州培训 兰州铁道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甘肃地铁专业 兰州铁路轨道 兰州铁路乘务 兰州轨道交通 兰州乘务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专业学校 兰州高铁学校

精彩专题 MORE >
升学渠道 普高班、职高班,就业班 初中生学什么专业好

互联网+教育”进课堂应遵循教育的本质

“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

微信咨询
在线咨询
免费回电
返回顶部
新浪微博 QQ空间 官方媒体咨询详情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 - 在线老师 亲是想了解哪个专业呢?发些专业明细给您参考一下哦~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