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教育部积极推动各地开展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革,截至2016年,已有河北、广东、湖北等15个省份取消了本科三批,上海市率先将本科一批、二批合并,成为一个本科批次。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地方取消“三本”终于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展开。取消“三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化,它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众所周知的是,不少地方上的“三本”学校,总体师资力量较差,即使一所学校有个把特色专业也会因为“三本”的名头而被“淹没”。考生与家长对“三本”的印象就是末流。当考生有选择的时候,即使他青睐某个“三本”学校的特色专业,也会因为“三本”的名头而被家人和自己的内心“劝退”而放弃报考该校该专业,无疑是因为“三本”的称谓并不好听。当考生没选择的时候,才会为了文凭就不得不报考“三本”学校。因此,“三本”学校的生源一直难以得到优化,就是说,“马太效应”在高校招生的过程中一直非常明显,好的学校招到的学生好,差的则一直差。这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在国家推进职业教育的进程中,有的“三本”学校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特色优势转型为顶级的高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并不仅限于低层次的学历,它完全可以很好地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比如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就是学术类和职业类两个轨道。这种职业教育促进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取消“三本”之后,一些地方还开始合并“一本”和“二本”,这为促进高校教育资源投入均等化以及公平化做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准备。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中的“一本”、“二本”、“三本”的区分,影响了高校的公平发展。一些学校因为这个划分而招生受限。尤其是“三本”学校,很难招到较好生源,本身获得的资金投入也受限。如果这种划分不改变,不良循环会一直进行下去。那么大部分“三本”学校很难说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会越来越沦为一个混文凭的地方。
这种制度变革还将有利于学生们的选择与发展。逐步取消这种划分,令学生们填报志愿时不再过度纠结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尽管取消划分并不会立竿见影地改变人们的惯性思维(比如对哪个学校是什么印象),但这至少是走出了第一步。假以时日,考生和家长在报志愿时会更多地关注学校的自身特色与优势专业,而不是只关注学校是“一本”还是“二本”、“三本”。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更好地为自己未来进行规划。
另外,取消“三本”之后,还有必要将那些适宜和高职、专业院校合并的“三本”高校果断进行合并与转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