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地设市20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汉、教育奠基”战略,各级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各类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教育事业从弱到强、教育结构从缺到全、教育内涵从单到深、教育质量从低到高的嬗变。这20年是汉中教育蓬勃发展的20年,也是人民群众对我市教育事业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的20年。
以均衡为主题全面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发展。1996年前后,全市公办幼儿园仅20余所,自2011年起,我市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全市公办园从2010年的87所增加到目前的428所,民办园从568所减少到381所,公办园占比从13%提高到52.9%,增幅全省第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81%。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提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教育历经“普六”“普九”“两基”攻坚,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9.56%。2008年秋,我市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目前,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初中基本实现对口招生。全市学校宽带接入率和教学点数字化资源覆盖率均达到100%,“班班通”覆盖率达到86%,全市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普通高中质量持续增长。1996年,全市高考达到重点线人数占8.96%,达到省线人数占6.7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市通过出台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办法,抓教学、提质量,高考上线率不断提升。2015年,全市二本以上上线率全省第一,一本上线率全省第二。2016年,全市一本上线率25.3%、高出全省上线率1.1个百分点,二本以上上线率45.1%、高出全省上线率2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彰显创新特色。从1996年开始,各县区集中财力建设职教中心,提高办学规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市出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组建汉中职教集团和东、中、西部职教联盟,现代职教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建成1所国家级示范、3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3所国、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出技能人才1万多名,劳动力转移培训11万余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以上,“汉中技工”、“汉家嫂”等品牌享誉全国。
完善保障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强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收入的增长比例,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201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54.5亿元,占一般性财政支出的21.07%。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从1996年基本没有,提高到现在的800元和1000元。
完善教育队伍保障机制。1996年,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是82%、63.2%和61.3%。“十二五”以来,我市实施了天汉名师塑造、校长素质提升两大工程,每年培训校长、教师1万多人次,培养汉中名师300多名,建立梯次骨干队伍2341人。大规模开展赛教,全省赛教获奖率达90%以上,中小学赛教总成绩连续五年全省第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省领先,连年参加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大赛获国家优秀奖。到2015年,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超过了85.7%、98.9%、95.7%,高中阶段教师研究生达到7.53%,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38.9%。健全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机制。我市属欠发达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落后。进入20世纪以后,学校办学条件巨大改善,2007年全市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2009年至2012年全市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结合地震灾后重建加固、新建学校480所,总投资23.7亿元。2011年至2012年,投资1.7亿元建设学校食堂309所。2012年,率先在全省实施中心城区学校建设攻坚工程,至2014年在中心城区累计投资16.8亿元、建成59所学校。2015至2017年第二轮中心城区攻坚工程,规划扩容提升50所学校,已建成25所。2013年率先在全省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工程,至2018年底全面完成1265所标准化中小学、幼儿园建设达标任务,逐步实现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幼儿园软硬件配置基本无差异。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学校760所、占比达60%。同时,我市健全完善从幼儿园到大学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每年投入上亿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0多万人。实施的“蛋奶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目前惠及892所学校、25.48万学生,覆盖率达83.6%。规划到2018年全市所有县区通过省政府“双高双普”评估验收,并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审核认定。目前,全市创建“双高双普”县6个、“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5个。
C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