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火金,德国开姆尼兹工业大学博士,德国F+U(艾辅佳优)国际教育集团亚洲合作部主管,兼任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特聘教授以及职业教育集团顾问。在国内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在《中国青年报》《现代教育论坛》《社会观察》撰文呼吁加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已出版《职业教育集团化比较研究》等书籍。
珠玑妙语
工匠精神包含了很多人类美好的品质,比如专注、精益求精等,承载了我们很多美好的愿景,呼唤着全社会的人都来参与。
双元体系在整个德国是一致的。质量由行业协会监控,学生跟企业签合同,最后也是行业协会发证。
德国人做职业教育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给他点亮蜡烛”,这是我们做职业预备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四分之三是由企业完成的,四分之一是由学校完成的。
中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出口,这个孩子一定要找到工作。但是进来的是什么人?怎么把他扶上一个台阶,让他主动学习,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人,这是我们缺乏的。
谈工匠精神还要强调有社会性。靠单一学校做职业教育不太现实,靠一个学校开发各种各样的精品课程劳民伤财,学校了解的东西确实有限,好的学校牵头可以,肯定要结合很多家企业,或者很多家行业协会才能集团化发展。
职业教育有个基层性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守住的一条底线是,不管你如何争取优秀,最低标准不能动摇。
理解工匠精神
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后很多新闻媒体对工匠精神作了解读。我查了很多资料,有的对工匠精神的解读说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就是精神理念,是人类优秀的素质,去精英化的职业道德。我觉得工匠精神包含了很多人类美好的品质,比如专注、精益求精等,承载了我们很多美好的愿景,呼唤着全社会的人都来参与。
今天讲的工匠这个词的含义跟我们以前谈的工匠是两个概念。职业教育首当其冲就是要培养工匠,理解工匠精神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启发、一种鼓励。
职业性包括道德标准、规范、知识、技能、经验等
有人问工匠精神怎么翻译?对应工匠精神,国外很难有合适的词,它的语义有一个文化背景问题。在德国谈工匠精神,德国人很难理解,因为它有另外一种表达,首先叫技能培训,你要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就需要一个职业化的过程。最后才是职业性,Professionalitat,这个词包括了很多,比如道德标准、规范、知识、技能、经验等。
从2004年开始,我开始关注德国的职业性这个词。有一次,有一批中国厨师在德国参加西厨培训,德国地方酒店请他们在烹饪中餐方面做一些示范、交流。当时很多记者感兴趣,纷纷过去采访。不久,当地记者不去了。原来,我们的厨师工作过的地方一片狼藉,整个厨房清洁要花一个星期。我们的厨师能够把饭做得确实很好吃,但是之前、之后的顺序都有问题。
我回国之前,德国办公室请两个人来装窗帘,一对老夫妇过来了,男的用电钻打一个孔,女的就用小小的吸尘器把钻孔的垃圾吸走,窗帘装完,干干净净走人。德国人经常会说,做这个事情,你能不能更职业一点,中国讲工匠精神除了知识技能以外,会强调我们的工作态度是什么样的?关于工匠精神会强调中德两国确实可以对比。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