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它主要包括私人生活的道德、公共生活的道德和职业生活的道德。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兰州铁路学校认为任何道德教育都应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01善的意图
善的意图不仅推动学生道德动机的激发,使学生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契合群体的道德诉求,使社会发展注入道德力量。
譬如兰州铁路学校一位因在原学校表现顽劣不得不转学的同学,在新学校上学的第一天,该校班主任当着他爸爸的面向全班同学介绍到:“诚诚同学因搬家的原因转到我们学校,他是一个真诚的孩子,这一点他的名字可以作证;他在家是一个勤劳的孩子,这一点他的爸爸可以作证;他在我们班将会是一个表现优秀的孩子,这一点你们可以作证。”听完班主任充满无限期待和关爱的介绍,诚诚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全班同学立刻表现出欢迎、友善的态度和情感……
求善的价值判断不仅是个人的意识,也是群体的意识。求善应该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意蕴和价值追求。
02有价值的内容
道德教育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所帮助,进而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道德教育的内容,可谓繁杂多样,有价值的内容也是不胜枚举,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选择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以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对其加以适时适当的教育。
首先,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上。
一方面,道德教育内容必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求相匹配,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公共生活、私人生活、职业生活等)相融通,必须能让学生通过共识、模仿、渴望、努力、唤醒问题、质疑、不喜欢、抵制等对自己的成长产生印记或影响。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内容必须包含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共同认可的社会性内容,必须是有助于共同体或人类社会生活延续的。
其次,道德教育的内容还应体现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
从根本上讲,“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已对中国的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一些学生心里,最时尚的事就是穿有英文字母的服装,用刀叉吃饭,讲英语,上国际学校,到教堂做礼拜,唱“You raise me up”庆祝感恩节,买圣诞树、找圣诞老人要礼物欢度圣诞节……而端午节佩戴香囊、在自家门上插艾叶,春节放鞭炮和烟花、悬挂中国结和红灯笼等蕴含中国元素的事情则被视作“老土”,学生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传统文化,甚至将其慢慢遗忘…
这些转变不是简单的个人言谈举止的变化,而是文化的转变,是一些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转变,在他们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衰退,西方文化的价值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这虽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民族文化的衰退与缺失(事实上,有关中国汉字的传统书法文化已经在衰退)。因此,如何不让学生成为“新奴性”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对自己的社区、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内每天所发生的事情产生认同感,如何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应该是中国学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民族文化的根只有在一代人的心中扎根壮大,才有绵延发展的生命力,这是学校教育恒古不变的使命,在全球化还处于弱势地位的今日中国,这一使命的实现虽然更为艰巨,但也更为关键和迫切。”
03合乎道德的方式
一位老师发现学生午餐时扔掉一块猪肉,便强迫学生捡起,用开水冲冲,然后吃掉它。毋庸置疑,老师的意图是善的,让学生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客观上讲,猪肉对学生的身体发育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老师所使用的强制方式超出了学生理智和情感可接受的限度,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可能会引起学生对老师和猪肉产生消极、不健康甚至扭曲、畸形的心理和态度。因此,道德教育的方式应该是植根于学生的内心需求,能唤醒学生对美好事物向往的自觉自愿的过程,任何强迫学生从事某种道德行为的做法都是一种恶,都会将美好的道德异化成丑陋的东西,都需要予以反抗。
兰州铁路学校是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全日制职业学校,免费咨询热线:400-1001-865
学校QQ:2228276657,709915684,1356742130
学校网址:http://www.qljixiao.com/content-89-2-1.html
学校地址:兰州新区秦川镇镇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