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工人李万君会十几种“绣钢法”,同时拥有碳钢、不锈钢等6项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和国际焊接技师证书;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李斌设计的一套同轴度测量模具,能够迅速确定产品缸体的尺寸;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钳焊液压附件厂铣工马跃辉近两年来提出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240条,创造直接经济价值110余万元……
在今年评选出的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一线工人占67.5%,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在职业院校接受了最初的技能培训,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提高,才成长为改革创新的能手。5月10日至16日举办的首届全国职业教育宣传周,也向全社会传递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信号。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的这5年时间,尤其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召开之后,职业教育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做出重要批示,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等6部门还共同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倾斜领域,职业教育获得了财政资金的全方位支持,促进了学校能力建设和教师素质提升,家庭困难学生也得到了及时资助。2013年全国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达到2543亿元,与“十一五”初期相比,年均增长25.3%;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33亿元,年均增长43.6%。这些投入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对学生的资助,中职免学费已覆盖近90%的学生,助学金覆盖近40%学生,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助学金的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了2000元;高职奖学金覆盖近30%学生,助学金覆盖25%以上的学生。2009年源自四川的“9+3”模式,已经推广到青海、甘肃、云南等地,6年来累计招生5万多人,为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扶贫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中央到地方,职业教育踩下了发展的加速器。教育部等部门密集出台文件,建立高职生均拨款制度、开展学徒制试点……制定了多项配套政策,形成了涵盖学校设置、专业建设、教学标准、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环节的制度体系。全国有22个省(区、市)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本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或《规划》。23个省份制定了高职生均拨款标准,20个省份、4个计划单列市制定了中职生均拨款标准,河北、河南、甘肃采取“生均标准+绩效奖励”的办法,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
到2020年建成现代职教体系,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战略目标。5年来,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而进行的系统培养人才的改革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更加彰显。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等活动,促进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融合。“十二五”以来,国家重点支持了815所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969所高职学校重点建设了1897个专业和1450个实训基地,10万人次的国家级教师培训正在持续开展。这些软件、硬件上的投入,为质量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010年至今,职业教育共为我国各个行业培养了5000万名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达到2亿人次。1.3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了近千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快速推进下,这些职校毕业生技能迅速提升,企业也获得了高素质人才。每年一度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校企合作的平台、职教成果展示和国际交流的窗口,2014年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团参与。在全国各地,在河南、宁波、深圳、大连等地,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或文件纷纷出台。吉林、江西、四川等地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校企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推动技术技能积累。
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改变了我国工人的技能含量,也让学生的就业创业之路更为通畅。近5年,全国有近1500万家庭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基本遍及每个地市,使更多青年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大学。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且毕业生月收入增长“跑赢”通货膨胀;创业比例达到3.3%,机会型创业约占85%,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亮点。中职的就业率更是连续9年保持在95%以上。
更大的变化在于观念的更新。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差生才进职业院校,但实际上职高学生里有分数比重点高中还高的,尤其是学生在区域范围内就业的。从2013年末开始,《教育蓝皮书2015》“探索中职教育的中国路径”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田志磊先后去了6个省、30多个县市,走访了上百所职业学校,他发现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定位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今年“五一”期间《大国工匠》的热播,再次让全社会感受到“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时代风尚正在形成。
近日,在北京交通运输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实训现场,大二学生孙凯在认真练习车门控制台装配。这套系统使用在南京10号线、北京京港地铁4号线上,每天为上百万乘客服务。孙凯已经通过了京港地铁的面试,即将成为一名地铁维修工。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装备投入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铁走出了国门,大飞机能够飞上蓝天,但出境旅游的游客们却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可以为保证高铁的焊接质量而找到李万君这样的高级焊接师,也可以让马跃辉这样的铣工为每一个飞机零件的精确性把关负责,但我们却无法保证每一个家电公司的普通工人都受到合格的职业训练,因为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
当前,中国制造正处于努力摆脱“低档货”印象,从低端制造业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升级。
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国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力量。
在中国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相关领域内的企业对于人才的培训教育将会越来越重视,这就势必要求培训教育业先行发展。职业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迎来大好机遇。
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仅占工人总数的5%,德国的比例为35%至40%。从学历上看,德国等先进工业国家有很多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而我国本科毕业的一线工人数量很少。因此,在抢抓“中国制造2025”重大机遇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据统计,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新增就业人口的60%以上,特别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已经有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成为高素质产业大军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契合产业升级、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仍然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
“职业教育一定要以技术创新为根本。”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院程方平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绝对不仅是教育问题,需要有四个支柱:社会、学校、企业和个人。只有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一技之长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在政策的春风中开花结果。(经济日报记者 佘颖)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秦陇校区网址:http://www.qljixiao.com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秦陇校区联系电话:400-058-1002,0931-2392668
甘肃秦陇技工学校秦陇校区校址:兰州新区秦川镇镇政府向北500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