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某学院大四学生小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生,按照规定可以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但新学期,学校却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拒绝了他的助学金申请。
购买笔记本不算贫困生的潜台词是:笔记本电脑属于高档品。换成十年前,这样的认定问题不大,但在三四千元就可以买一台不错的笔记本电脑的今天,再把笔记本电脑认定为高档品显然不合时宜。从小刘的情况来看,他是一名工程专业的学生,平时学习、做作业,都需要使用笔记本电脑,而且他的电脑才两千多元。高校以购买笔记本电脑为由拒绝贫困生活补助的申请,亦于理不符。
一直以来,高校助学金发放存在不少问题。我读大学的时候,就深有感触。首先要到户籍所在地开具贫困证明,但这种证明的真实性并没有保证。结果,在评定助学金的时候,我们班上不管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差的,几乎都拿出了贫困证明。接下来,就是上讲台陈述家庭经济情况,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比穷”,然后再由全班同学投票。这种方式,对于家庭条件确实不好的学生来说,是公开向众人敞露自己的伤口,贫困并不丢人,但这种方式,依然是对尊严的一种践踏。而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尚可,却还是要来抢一杯羹的学生来说,这不过是一场表演。
除此之外,高校助学金发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些地方,把助学金当作另外一种形式的奖学金,发放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些甚至还被个别辅导员或系领导随意操纵,发放给跟自己关系好的学生……
平心而论,要确保助学金发放到每一个真正需要的学生手中,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统计、审核,而这个工作还比较复杂。
高校在助学金认定、发放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关心,以至于在工作过程中冷冰冰,不是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也不是围绕最大程度减轻学生经济困难的原则,而只是为了学校工作的方便。所以,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则表现为“一刀切”,失之僵化。
给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不是学校的施舍和怜悯,而是政府不让学生因贫困失学的庄严承诺,是政府职责所在。作为政策具体执行者的高校,应该真正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信息化等手段,精准把握贫困学生情况,让有需要的学生以有尊严的方式享受国家助学政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