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椒县八波小学,耗资数百万建成,但使用仅两三年就被“废弃”了,校内仅留存一个幼儿园,内有十几名学生与两名教师,小学则空无一人。据当地教育部门回应,八波小学2016年开学仅有40多名学生,一年级入学已经断档,经过考虑,决定将该小学与县城内一所小学合并,原校址作为实验基地使用。(9月28日安徽商报)
以往,不少人呼吁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而今,有的地方“不差钱”了,却又用非所宜,出现资金严重浪费现象。尤其是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生源不断萎缩的农村学校往往会遭遇教育经费“大水漫灌”之痛。
今年年初,中青报就曝光了河南周口沈丘县学校突击大肆建楼问题:幼儿园两层,教学楼三层,宿舍楼两层,但是学校学生很少,多则200少则几十个学生,造成资金大量浪费……记者实地调查采访之后,发现乡村教育存在着一种怪像:不少农村学校一方面生源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却持续迎来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由于专项经费使用“不对口”和不匹配,出现新建教室、宿舍以及食堂等严重闲置情形,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总体而言,当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较差,无论软件、硬件都急需改进。但由于诸多原因,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没有做到精准发力,甚至闹出放着30多年的低矮瓦房教室不管,偏偏盖起并不急需的新食堂之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例。
此外,有些教育硬件建设项目没有考虑到当地人口变化因素,以致出现几十个学生的学校,却新建两三层的教学楼、宿舍楼,被人称为“鸵鸟的装备套在了麻雀身上”。投入与现有学生规模不匹配成了普遍现象,让人无比痛心。
中央和省市的教育投入需要整体规划,乡村教育短板的补齐,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就总体而言,专项经费的合理性毋庸置疑,其使用也具有严肃性,倘若任意更改,极易滋生问题。但是教育毕竟有其特殊性,广大乡村学校也有着各自独特校情,经费使用一刀切无疑不尽合理。如果能让乡村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要求,由相关部门审核之后再划拨经费专款专用,难道不是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吗?
“大集中、小分散”是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教育经费的精准发力也必须立足于此。“小分散”的关键不是广撒网,而是精准施策,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与当前学生规模相匹配。教育主管部门应对辖区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摸底调研,对学生规模作出基本判断,科学合理决定各类教育投入的规模。对于那些在校生持续减少、已经不宜再大规模投入改善各类硬件设施的学校,与其“撒花椒面式”的投入,不如有选择地精准发力,节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购买校车,保障学生通勤等。
硬件固然是乡村教育的短板,但以师资为代表的软件问题更是制约乡村教育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城乡教育的主要差距就在于师资,而目前改变这一现象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诚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所言:要办好乡村教育,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乡村学校至少要有城市学校一样的师资。
在今年“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原实验二小校长李烈直言:教育不是没钱,投入的钱挺多,但目中只有物没有人,比如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名校到农村办学,而政府投入的钱只能用来搞基建、买设备,唯独不能给老师用……尊师重教,教师固然应该有精神追求,但获得相应的物质待遇也是应有之义,尤其对于待遇较低的乡村教师而言,这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为什么就舍不得花这样的钱呢?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人的因素尤为关键。在补齐农村教育短板的过程中,要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精准发力,关键就在于“目中有人”。